
【说明】《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 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 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 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 引导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重要意义。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在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察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刚才的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⑴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⑵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⑶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迁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讨论: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交流并归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 ……此处隐藏2395个字……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4、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默读思考,并在书上做做相应的记号。
2、刚才大家根据学习提示再次默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刚才有同学讲到魏格纳在观察(板书:观察)地图时产生了一个奇想,师边讲述边演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个奇想是凭空出现的吗?那――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还可以圈一圈、划一划。(巡视了解学情,最好找到三次发现都划出来的学生)
指名交流,并相机引导看图。(相机板书:发现)
我明白了,有了这三次不同的发现,所以魏格纳的脑海里才形成这个崭新的奇想,对吗?
课件出示:
第一次发现: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
第二次发现: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发现: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让我们反复读一读这三次发现,让我们也去发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发现一:魏格纳的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细致。(三次发现的内容不同。)
发现二:(这三次发现是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第一次发现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导联系课文:突然、竟、这般不可思议!(读句)――无聊、消磨时光――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读句)
第二次发现是有意识的,应证了猜想。(那么)
当魏格纳偶然发现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几内亚湾不可思议地吻合时,他精神大振,(心里会怎么想呢?板书:思考2、3人)心想: (魏格纳就是这么想的,)于是 (引读他”仔细端详……”),果然 (引读)
师:亲爱的魏格纳先生,当您的想法被证实时,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很兴奋,兴奋极了等
师:请再次表达一下您的心情,好吗?齐读
此时,正如同学们体会到的那样,当时魏格纳师――兴奋极了(引读)。
(5)小结:魏格纳就这样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思考,然后又不断地观察、发现、思考,所以他的发现才越来越深入。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发现,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奇思妙想:――齐读
(二)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1、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魏格纳又展开一系列行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待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2、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回读中心句: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这部分的教学较略,随机抓以下几处进行点拨。
枉费心机 你懂吗? 是呀,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读
考察:(板书:考察)考察就是---到实地观察、调查。魏格纳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亲自到各大洲去考察,足迹遍布美洲、欧洲 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先后考察了山系、地层、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冰川等。当时魏格纳的身体尚未康复,医生千方百计进行劝阻,但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始终没有放弃。回读
浩如烟海 你懂吗?是呀,在这样地资料中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呀!回读
2、引读最后一段。
魏格纳这样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证,终于――引读。
3、面对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假说,老一代地质学家并不承认,当时的人们更是嘲笑他荒唐,斥责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但魏格纳仍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继续坚定执著地为自己的假说寻找着证据,。最终于1930年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许多,课后让我们继续找一找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也可以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六、自主选择、分层作业
1、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2、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七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