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二泉映月》公开课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二泉映月》公开课教案 篇一一、[课题]《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二、[教材简解]《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是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阿炳创作这首名曲的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整篇文章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三、[目标预设]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朗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乐曲的情感。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难点: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五、[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六、[设计思路]本课通过用心灵欣赏名曲、用心灵感受阿炳、用心灵聆听神曲、用心灵诵读课文、用心灵感悟内涵这五个环节,让学生顺利地与文本、与阿炳进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名曲 1、同学们,有一首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这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地欣赏!(播放《二泉映月》曲) 2、听了这段曲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3、同学们,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4、你们对这首曲子有什么了解?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二、感受阿炳 1.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出示阿炳像) 2、出示词语: 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穷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4、.出示文中一段话: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1)寒冷的冬天,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2)炎热的夏天,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3)生病了,他又是怎样卖艺的? 三、聆听神曲 1.同学们,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和长期的感情积淀创作出来的。他把一生的悲、一生的恨、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让我们再一次用心灵来聆听这首感人的旋律。(播放《二泉映月》曲) 2.说一说这次你听到了什么? 四、诵读课文 1.文中是怎样把这样美妙的音乐描绘出来的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指名说) 3.读书讲究的是轻重缓急,刚柔隐现。要想读好这篇课文,我送给大家几个字:用心灵诵读(板书)。“用心灵诵读”就是让你们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带着对阿炳那份尊重,那份崇敬去诵读,读这篇表现内心情感的文章,不一定要用很大的力气,发出很大的声音,大家可以学会用气流把声音送出来。你们会读吗?听着音乐,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你们要是能把这一自然段读好,其他的内容也一定能读好。谁来试着用心灵诵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 5、你们觉得他读得怎能么样?你们发现他读得有什么问题吗?(指名说一说) 五、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指名说)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文第五段中相关句子感悟,并让学生将所说的一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4.同学们,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这首曲子,只有当我们无比崇敬一个人时,我们才会跪下。你们说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指名说) 5.是啊,阿炳以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执着,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功了,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指名说) 6、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是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7、是的,《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它还是阿炳的一段人生经历,更是诉说阿炳的内心情怀,表达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让我们去追求理想、热爱生活吧!
学生欣赏 学生初步说说听后感觉。 齐读课题。 ……此处隐藏18322个字……同时对课文进行适度的拓展。结合本教案的几个例子试作分析:
在“师生谈话,走进音乐”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阿柄的简介:“……阿炳天资聪明,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不仅让学生了解阿柄的有关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尽快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不仅对阿柄音乐天赋的赞赏,更重要的是从阿柄身上获得人生感悟。在品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惠山二泉的句子读一读,并让学生欣赏惠山二泉的图片与文人墨客赞美二泉的有关诗句:“唐代诗人李绅在《别泉石》中写到:‘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北宋文学家苏轼有诗赞曰:‘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样,学生能很快体会到阿炳从小就受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熏染,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每每想起家乡优美的二泉,阿炳心里充满着赞叹与留念,可是现在,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心里又充满着悲伤与痛苦。在“诵读课文,赞叹音乐”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品读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悟不断步入高潮、渐进佳境。此时,如何再将学生的情感掀起狂澜?这里,教师又相机出示一组对《二泉映月》乐曲的赞誉,特别是“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柄说点什么呢?”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一定会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尽情地倾诉出来。
三、学法渗透,扎实有效
“过程和方法”成为三维目标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用。与“问题教案”相比,“改后教案”显然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是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方面,首先是体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目标的确定,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参”上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学习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用集体的学习目标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教师没有向学生交代这节课我们要去学什么,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其次是体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看看自己能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不断地冒出创造的火花。再次是体现感悟体验的自主性。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是啊,阿炳是用自己心里流淌着的爱、是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这不朽的乐章。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让学生通过品读、想像、感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发出内心的赞叹。一切都是那么行云流水,一切都是那么欲罢不能。在合作学习方面,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相机设置合作学习,而不再是课堂的“摆设”。“想读给别人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我们要学会‘赞赏’,读得好的地方,你就给他一个大拇指;我们还要学会‘帮助’,读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读完后给他提个建议。”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走出“一提到合作学习就认为是几人一个小组在一块儿讨论”这个误区,我们为什么不把一个班级看作是一个合作学习的群体呢?这样,整个课堂不就成了师生自由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了吗?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探究学习方面,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本教案中,“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阿炳是用什么谱写了这不朽的乐曲?”“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
在这里,这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师生推上真情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带进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踏上一个未知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二是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朗读有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本教案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课文的语言就好像从我的口中说出来一样,课文蕴含的情感就好像发自我的内心。启发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自己就来到二泉边,仿佛自己就是阿柄一样。再加上教师的不断催化:“果然能读出一点感觉来了,其实是你的心已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阿炳,走进的音乐!”促进学生感悟课文。默读是一种视读,是视觉器官与大脑共同参与,将文字转化为信息储存到大脑中,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思考。本教案中,教师多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有关语句,默读时能联系上下文内容思考某个问题,还要求默读能有一定的速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目前诵读训练情况不是很好,朗读时能做到声情并茂,一旦要求诵读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腔调,变成了死背书、背死书。怎样诊治这种通病呢?本教案作了很好的尝试。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
本教案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诵读,要带着情感来诵读。而前面的“品读课文,赏析音乐”这个环节就是为诵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刘国正语)达到“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第二,讲究诵读的方法。本教案中,教师让学生明白“要把课文熟读以后再诵读,这样才不会影响情感的表达”,“诵读实际上就是脱离课本后一种美读”等要领。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话中能找到“美读”的真谛:“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
。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二泉映月》公开课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