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岳阳楼记》【多篇】

时间:2025-08-01 08:52:54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岳阳楼记》【多篇】

[说明]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岳阳楼记》【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岳 阳 楼 记 篇一

岳 阳 楼 记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字词做到会读,会解。

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 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 越明年(到了)

3 政通人和(顺利)

4 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

完成。

5 春和景明(日光)

6 浊浪排空(冲向)

7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8 去国怀乡(离开)

9 登斯楼也(这,此)

10 沙鸥翔集(栖止)

11 岸芷汀兰(小洲)

12 郁郁青青(草木茂盛)

13 宠辱偕忘(得宠、光荣;一起)

14 把酒临风(端、持、执;当着)

15 是进亦忧(这)

16 朝晖夕阴(阳光)

17 忧谗畏讥(诽谤)

18 樯倾楫摧(桅:桨)

默读课文。考虑全文共分几部分。

三、学生自由朗读,考虑给文章分层。指名同学回答。

(一)小结:全文分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政绩写到自己写作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中心思想: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师

要做好引导工作。

(二)问: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见解?

作者的这个见解应该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旧势力有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阶级的倾向性(从根本上说,他的忧国忧民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应该肯定它是进步的。写这篇文章时,作者也正遭贬斥,但他却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这样的品格值得称道。作者的两句名言,如果赋予新的政治内容,仍然可以用来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四、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景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总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五、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教师发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 ……此处隐藏4590个字……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3、小结: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而设。

四、总结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看看文章是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第2段中哪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全文共有三处写到景色:①“衔远山……气象万千”②“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③“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第2段用“然则”引出“迁客骚人”,然后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的抒情。

2、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情。

3、课文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的方法,描绘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一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探究·练习一)

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景色的影响,而古仁人胸怀宽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所以面对不同天气景色,既不会“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洋”。

4、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6、对偶句

7、成语

8、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国恒亡 国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初极狭,才通人 通过

面山而居 居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顺利

居十日 停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宽广

9、古今异义。

增其旧制 制 古义 规模 今义 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 备 古义 详尽 今义 准备

至若春和景明 景 古义 日光 今义 景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古义 没有 今义 微小

10、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11、虚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其必曰 代词 他,他们

不以物喜 因 其喜洋洋者矣 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凭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五、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统名篇,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形象而富有音乐美,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教学本文利于培养学生的励志胸怀,伟大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较浅易。他们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我教学本文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准备用播放四大名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步骤如下:

1、名楼图片欣赏: 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名人激情朗读: 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合作讨论: 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 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师生归纳小结: 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延伸拓展: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胸怀有伟大情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砺志情怀。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岳阳楼记》【多篇】范文。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岳阳楼记》【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