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精品多篇

时间:2025-08-09 08:53:32
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精品多篇

【寄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1

2

3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 ……此处隐藏5792个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5页“相关连接”部分,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分析:

(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表。(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填写结论、发表感言)

男孩

女孩

生理变化

(2)、进入青春期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现象,如长痘痘、变声等。这是否正常?为什么?

(3)、身体悄悄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请说说我们的心理发生了那些变化?

知识归纳:青春悄悄来

(1)、进入人生最美丽的春天青春期

(2)、青春期的三大身体变化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有不同的韵律和节拍

(4)、随着身体的变化我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成长不烦恼

歌曲导入:欣赏《小小少年》

提问:

1、这首歌能否使你产生共鸣?为什么?

2、在成长、学习、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烦恼?

活动:争当“解烦恼标兵”

(1)、每人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写下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不记名)。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抽3个,讨论分析该如何为同学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并派代表宣读,其他小组学生可补充。

(3)、最后让学生将各组宣读的烦恼事归类,课上没能解决的待课后让学生查资料、请教师长或专家。

(4)、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你有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青春期“无忧无虑乐陶陶”?

知识归纳:成长不烦恼

(1)、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

(2)、学会解决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走进青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或者说,本节课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地方。(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度过青春期。愿同学们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珍惜青春,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前认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体验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影响。

3、教学中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该介绍的青春期基本生理和心理常识,没有回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4、课后体会到:讲这一框,如不能真正的从学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谈起就很难揭示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5、进入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

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

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

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

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

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

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

(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

(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

(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

(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

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

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齐读课题。

教后反思:

拨开景语看情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

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

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

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

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

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

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

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枫叶。这样的富有内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没有遗憾,不该凄苦的。

那一树的红叶依旧,但是在一树的红叶上我们分明看见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怀!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精品多篇范文。

《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