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生活智慧》识人16章详解
识人(1)阳货第十七篇P509
第三章、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本章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是:
孔子说:“只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教育和环境改变不了他们。”
本章的主旨是:孔子认为上智与下愚不容易改变。
本章的现代观点是:
孔子这一句话,是感慨教育的局限性,并不是否定教育和环境的功能。对中人来说,性相近,习相远,可以透过教育和环境来加以塑染和改变。对于中人以上的上智,和中人以下的下愚,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力,相对地减弱。提示上智的人,少自作聪明;而下愚的人,也要少自以为是。即使是上智或下愚,也应该终生学习。
本章给我们的生活智慧有三:
(一)在孔子心目当中,真正中人以上的,十分罕见。我们最好把自己当作中人,也就是中等的平常人。勉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以期一天比一天进步。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上智的人。
(二)就算真的是下愚,也应该困而学之,比别人加倍努力,做到学天时习之,以求不断充实、提升,至少也要变成中人。
(三)有人认为孔子“唯上智与下愚”这一句话,是接续上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来的。实际上智愚和德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宜混为一谈。下愚者多行善事,上智者常做坏事,是我们常见的现象。智慧的高低和品德的好坏,不一定完全一致。往往智慧高的,反而更需要加强品德修养,才不致滥用知识,而危害人群社会。
学习本章的建议是:把自己当作中等的平常人,不要和上智和下愚扯在一起。用心学习,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做到古为今用。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学习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识人(2)为政第二篇P34
第十章、子曰:「视其所以,视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本章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是:
孔子说:「先看一个人做了些什么事,再了解他做这些事的动机,最后审察他做了这些事是否安心、快乐?一个人是邪还是正,怎么掩藏得住呢?怎么掩藏得住呢?」
本章的主旨是:孔子论知人的方法。
本章的现代观点是:
人是群居的动物。日常生活,难免与他人互动。了解一个人的正或邪,成为十分必要的能力。了解他人,最好按照次序,一层一层深入。从最浅层的行为看起,然后深一层探寻他的动机。行为看得见,比较容易观察。动机是内在的,看不见,所以比较难以猜测。最后还要更深一层,看他做这些事之后,内心安不安,乐不乐?这样一来,就更加有把握。通常看一次不够,要多看几次,这样才可以明辨。
所以就是动机,所由则是所采取的途径。先辨明动机,再审视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容易判别行为的善恶。所安已经是习惯,不论好事、坏事,一旦习惯成为自然,那就很不容易改变。这样一层层考察,当然要设法掩藏也逃不了明亮的法眼。
本章给我们的生活智慧有三:
(一)不要凭第一印象,就来论断一个人的正或邪,因为太危险了,很容易评断错误。把好人看成坏人,却把坏人当成好人。一方面冤枉好人,一方面也害了自己。
(二)由浅及深。先看行为再判断其动机,最后看他的感受,这样才做出初步的判断,暂时有答案。还要多看几次,才下结论,当然不致看错人。但是,人是会变的,所以时时都要十分谨慎。
(三)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反省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所采取的方法对不对?做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怎样?然后据以改进,自然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学习本章的建议是:由浅入深,是一种很好的原则。交朋友、做学问、学技能,最好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躁求猛进。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做到古为今用。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学习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识人(3)雍也第;六篇P166
第十九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本章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是:
孔子说:「中等资质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本章的主旨是:孔子说明因材施教的原则。
本章的现代观点是:
孔子把人区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三种。不是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天生资质的不相同。
但是,孔子把中人和中人以上的资质,都当做中人看待,用意在提醒大家,最好把自己当做中人,不要将自己视为中人以上的人,以免自大自满而阻止了成长。因为孔子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篇),一旦自己认定是上人,岂不是和下愚一样,不可能再成长了吗?
中人可以接受诱导而成为上人,所以高深的道理,对中人十分有用,只要听明白了,又能尽力实践,当然很有助益。中人以下,属于不容易改变的下愚,高深的道理,根本听不懂,因此不必多费口舌,白白浪费时光。
本章给我们的生活智慧有三:
(一)以中人自居,将自己看做尚有成长空间的人。对于高深的道理,必须用心学习,务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自我提升。
(二)依据年龄、生长背景和生活体验,推测对方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材,才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原则。
(三)说话时最好因人而异,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活用,并不是不诚实的表现。
学习本章的建议是:用心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力求做到适人、适事、适时,又适地。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做到古为今用。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学习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识人(4)述天第七篇P203
第二十五章、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本章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是:
孔子说:「圣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君子,也就可 ……此处隐藏7008个字……轻女,加上一大堆罪名。
实际上孔子再了不起,也是人而不是神。他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这一句话流传得下来,正好表示《论语》的亲和性和真实性。否则老早就被篡改或删除掉了,哪里会保留这样的记载。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所指的“女子”,应该是婢妾这一类人自己没有什么修养,却依仗主人的权势,难免作威作福。“小人”则专指仆人,由于狐假虎威,所以太接近时就不恭敬,而太疏远时就会怀恨。
这一番谈话,感慨的成分比较浓厚,原来就不是事实的叙述,或者实证的记录。有些女子与小人确属如此,有些则未必然。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提示,遇到时不至于生气,也不必愤怒,岂不是多一面镜子,多一种参考?
本章给我们的生活智慧有三:
(一)男女两性,都有修养良好的,也都有修养很差的。不能以偏概全,说什么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有良心的,或者凡是女人都很难养。
(二)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不良反应。我们拿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才是明智之举。
(三)男人和女人,是有很多差异的。男人说女人,女人说男人,难免有一些成见或偏见。不必过分敏感,平静一些,反而容易沟通。
学习本章的建议是: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多少有一些「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心态,想办法改正,才是当务之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做到古为今用。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学习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识人(15)子张第十九篇P554
第一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本章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是:
子张说:“读书人遇到国家危险,便要献出生命。遇到有利可得,便要顾及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的时候,想着要诚敬。居丧的时候,想着要哀戚。这样大概就可以了。”
本章的主旨是:子张说明读书人的品行。
本章的现代观点是:
“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也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子张列举四大要件,分别为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都是孔子平日所传授的教诲,子张把它当作士的基本要件
《宪问篇》记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危授命”,意思是国家兴亡的紧要关头,能不顾自己的生死,慷慨捐躯,可以说是成人了。
《季氏篇》说君子有九思,把“见得思义”列为其中一项。能够见到利就想到义,当然是明白事理的君子。
《八佾篇》记载:“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行礼时缺乏敬意,居丧时没有哀戚的心情,是不可取的。现在反过来说,祭思敬,丧思哀,是同样的见解。
本章给我们的生活智慧有三:
(一)我们常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看见财富,不能不顾道义,极力想取得。大难临头,不能只想到保住自己的性命,极力逃避。可惜一般人刚好相反,只知道临财苟得,临难苟免。
(二)儒家重视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天地代表自然,祖先表示血缘,而圣贤象征文化。我们以诚敬的心,祈求与天地、祖先、圣贤的人格精神相感通,借以提升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不能请人代劳。
(三)人死后往哪里去?迄今未能获得肯定的答案。但是生活在一起那么久的亲人,忽然逝世,相当于离我们而去,在感情上难免悲伤哀戚。所以丧思哀,才显得真情。
学习本章的建议是:拿着四个君子要件来要求自己,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其中的道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做到古为今用。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学习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识人(16)述天第七篇P191
第十四章、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本章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是: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请问老师。」
进去见孔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相互推让,不肯做国君,后来有悔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而终于得到仁德,又怎么会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
本章的主旨是:孔子教导弟子辨别是非、伸张正义。
本章的现代观点是:
冉有不直接向孔子请教,却向子贡提出问题。可能认为问这样的问题,并不妥当。也可能认为这样的问题,由自己发问,不如由子贡提出,比较合适。当然,还有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那就是冉有故意问子贡,让子贡去问孔子,看看有什么结果。
子贡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把冉有的问题,向孔子提问。他拐了一个弯,改口问伯夷、叔齐的事情。这两者是不是相似或相关,实在很难讲。孔子回答以后,子贡又拐了一个弯,自行研判孔子的决定,说是夫子不为也。这样推论,到底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原意,也很不容易下定论。
沟通本来就很困难,加上大家喜欢添加许多枝节,当然更难沟通。往往沟而不通,还认为沟通效果良好,产生很多误解。
本章给我们的生活智慧有三:
(一)有人向我们提问,我们要自行斟酌,能不能解答?若是能力不足,或者缺乏资讯,最好不回答。至于要不要转问别人,也要看当时的情境,做出合适的决定。
(二)问问题,要先弄清楚问题的准确性。问得不清楚,人家怎么回答。若是答非所问,到底是哪一方的失误?会不会问问题,问得恰当与否?会不会引起反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最好在发问之前,先仔细想一想。
(三)鼓励发问,或者禁止发问,都没有必要。问的人和答的人,都事先想一想,想妥当才问,想妥当才回答。这样的问答,才不算浪费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学习本章的建议是:不要害怕提问,也不要随便发问。提问题是考验自己的实力,给答案是考验对方的实力,双方都要慎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做到古为今用。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学习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