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训练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市桥南阳里小学五年级⑶班 林 凯
《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看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1994年,美国第二大城市洛衫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就在这混乱之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到7岁儿子的学校抢救儿子,当时有许多的父母亲都来到这里,但看到这一大片废墟时候,都觉得没希望了,便伤心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凭着对儿子的信赖,觉得儿子正在等他拯救,便独个儿去挖,挖了38小时后,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3位同学。
我感受到那位父亲的坚持,有许多父母都来过,但当他们看见眼前的废墟时,都失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继续去挖,虽然救火队长和警察来劝过他,但他还坚持不懈去挖。是什么力量使这位父亲这么坚持?就是父爱,父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无私的,就是因为父爱,才把这位父亲的坚持的心打上一个结。
儿子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非常关心同学们,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好孩子,一个出口辟出来了,因为是他父亲挖出来救他们的,儿子本可以先出去,但他却让同学先出去,他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简评】
本文文笔流畅,把自己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后,所产生感触写下来,父亲凭一份坚持救下儿子,儿子也把生的希望首先让给同学,他们都是伟大的了不起的人。本文若能联系实际谈一谈,会更好!(霍咏红)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重庆市万州区实验小学五年级⑴班 周 悦
每到三月八日妇女节时,同学们都在给自己的妈妈准备礼物:有的买精美的贺卡;有的画一张画;有的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拿出来;有的……当我看到这番情景,我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出一问题:为什么没有爸爸的节日呢?难道母爱更伟大吗?
今年,我学了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使我增添了对父爱的崇敬。
这篇文章不仅谱写了一首父爱的赞歌,也体现了父亲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就一定会做到。
《地震中的父与子》从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引发了一个生命的奇迹!这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父亲去救地震中身陷废墟的儿子的时候,许多被困的家长已经放弃了营救,都已经绝望了。但是这位父亲没有放弃,他的儿子也没有放弃。因为他们都坚信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让儿子在最艰难的时候有着坚定的信念;这句话让儿子与父亲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这句话也让我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说“父爱也伟大!”
你们说,这个用爱创造的生命奇迹怎么不令人感动呢?
当我读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让我更加坚定这样的认识: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最艰难的时候,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文中说这对父子多么了不起!
读着这篇文章,我也会想起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位言而有信的爸爸。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从来都是说到做到,所以在我心中最崇拜、尊敬的人就是我爸爸!
现在,我要郑重地对全世界的人说:“世界上不仅是母爱伟大,父爱也伟大;甚至父爱胜过母爱!”
【指导老师:袁卫琼】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师附小五年级⑷班 韩心怡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之后,我的感触很多。在美国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挖掘,经过38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救了儿子阿曼达。
从阿曼达的父亲的言行举止中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态度决定一切。做一件事情,只要你有恒心,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并能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学好,热爱所学的科学知识,并能持之以恒地勤奋拼搏,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阿曼达也很令我感动。发生大地震后,面对死亡,阿曼达不仅没有哭,还安慰别的小朋友要对生还充满信心。因为阿曼达时时刻刻都记得父亲给他说的话:“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顽强的毅志和信念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品质。等到父亲找到了他,要抱他出来的时,他说“让我的同学先出去吧!”他这种助人为乐,先人后已的高尚品德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倡导和学习的,人们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太多的宠爱,往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与阿曼达相比,我们应该更加相互关心,互帮互助。
比如张玉可姐姐也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天下雨,正好轮到她扫地,她来到学校教室里只剩下两把扫帚了,张玉可姐姐毫不犹豫地把那两把扫帚给了其他同学,自己则用干净的手去拾那些在雨中浸泡过的肮脏的垃圾。
把好处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阿曼达父子的精神和品德深深地感染了我,今后我要用他们那种顽强、自信、坚强来面对生活和学习,用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相互信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学和亲人。
【指导教师:吕 荣】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课前同学们搜集到许多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并进行了交流 ……此处隐藏15477个字……白点进行想象,使学生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从而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总结升华
1.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板书“父子情深”)
2.省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八语文阅读题从小学开始就要训练,因为语文的阅读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小编在这整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引起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3小时,没人再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3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有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目: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答】:( )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参考答案:
1、C。
2、①行动描写;②神态、语言描写(或:答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即可给分);③心理描写;④外貌描写。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5、“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6、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训练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