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新版多篇

时间:2024-12-14 01:08:26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新版多篇

[前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 篇一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文明素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现实需要。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凝聚全民族文化共识、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要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科学性的重要基础。正是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变成科学的理论,唯有实践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存在。实践是论证历史虚无主义与“过时论”谬误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实践能够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解放,实现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方思想碰撞与交融日趋明显,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同时并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有助于夯实民族文化思想根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体系构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 篇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2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张爱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将他们创立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当下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广义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为了与历史相吻合,本文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表述,是从广义上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阐述

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科学社会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认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其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自身的要求决定的。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这深刻地告诉我们,先进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要能够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先进的理论也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正因为此,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思辨理论,他们提出必须把对旧社会的理论批判同实践,同实际斗争联系起来。他们宣称:“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2]恩格斯曾对伯恩斯坦空谈理论嘲笑道:“他已经赢得了脱离群众,在自己安静的书房里从旁空谈直接实践问题的名声。”[3]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超越了其它所有也旨在回答人类历史向何处去的理论,从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这样先进的理论也只有与人民群众结合,被人民群众接受、掌握,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才能成为人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

其二,这是由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者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要求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同时认为,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才能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规定了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就只能陷入盲目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认识到:“为了不使理论成为空谈,工人们的斗争不再在茫无目的和毫无计划的道路上徘徊,必须把科学共产主义同当时业已存在的工人组织结合起来。”[4]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5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6。工人阶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将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进行坚决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还必须与农民、小资产者结成联盟,发挥农民、小资产者等其他劳动者阶级的作用。他们曾就法国的情况指出,“在革命进程中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1]386。结成联盟,“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684。这充分说明了工人阶级与农民、小资产者结成联盟的重要性。另外,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是一个总体概念,是一个结合体。恩格斯曾指出:“从他们(大学生——引者注)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5]所以,工人阶级不仅指体力劳动无产阶级,而且包括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即被资本家雇佣的知识工人。这就告诉我们,实现共产主义主体力量是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工人),农民阶级和小资产者也是重要力量。如果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话,那么,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的农民阶级和小资产者就更加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实际上是指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工人)并包括农 ……此处隐藏11259个字……一方面连接着这个理论。这个逻辑链条就是理论-实践-事实和事实-实践-理论,同时检验理论,也是一个必须有人参与的过程,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正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与人的需要的互动,使人的需要超越动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展到享受需要层次再演进为发展需要这一人类高级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乃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

1.2 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生活实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表现,生产活动与许多人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处理自身各种关系的一切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实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学习实践活动,还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坚强支撑;二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发展源头活水。推动科学发展,做到: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永续工程;②关注实践、解决问题,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③注重长效、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的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这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更深层次的解释,也就是要开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性。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容及思想来说,它既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一个理论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论的某一个侧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中,把实践当做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人,而后马克思又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互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概的对实践进行论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对实践的肯定中与对实践的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对实践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对实践否定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是实践的唯物论又是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推崇实践的理论,而更是一种批判实践的理论,即一种实践批判理论。

再次,以实践概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实践观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唯物主义不是完整的唯物主义,而只是在自然观层次上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将唯物主义的理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样,就使得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没有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脱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在不断的完善后,马克思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互统一。实践作为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马克思人为,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与实践没有人和网关系的活动,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或者环节。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也只有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特点把它实际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彻底地认识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是可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作分析的。我们不妨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那些设想,即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视为那个时代的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

3.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精神的现实化,从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推向一个更加具体而深刻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从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以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统一为前提,以逐步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许多独特经验。但就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国被公认为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这般绚丽的新篇章。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很多重要的理论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和特征等方面思想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融入了更加现实和广阔的历史发展的空间。首先,这是对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解读。

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对一个理论作这样高的评价是罕见的。从党的文献研究角度看,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以为,是可以解读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的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新版多篇范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